【党史故事】黔南第一个党支部——蛮瓦支部 |
发布时间: 2025-01-09 浏览次数: 10 作者: |
![]() 中共蛮瓦支部,是红七军北上离开右江以后,黔桂边委遵照右江特委和独立师党委的指示精神,于1932年9月由黔桂边委书记黄举平、组织委员黄伯尧与黄衡球在贵州省罗甸县蛮瓦成立的,是贵州省黔南第一个党支部。 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新桂系军阀于1931年到1932年间出动上万兵力对右江革命根据地进行三次残酷的围剿。在形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右江特委和独立师党委,于1932年1月中旬在东兰西山弄京果六峒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根据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为保存党的干部力量,提出向外发展的计划:第一步向黔桂边发展,建立像西山那样的根据地,与西山互相呼应;第二步恢复右江下游苏区,造成对桂系军阀中心地带的威胁;第三步向滇桂边发展,建立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作为右江苏区的后盾。会议决定将武装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各地活动,抽调黄松坚、黄举平等30名干部,分两路到外线的黔桂边和右江下游等地开辟新区,寻找新的立足点。 会后,奉派上黔桂边的黄举平、黄伯尧、韦国英、牙美元、黄衡球、韦寿昌、罗玉廷、黄荣昌、罗德益、农勤耕、姜风乔、韦钟福、李德、黄鸿腾、廖熙月等人,分散在广西凌云县的天峨、乐业、贵州的罗甸、紫云、贞丰、册亨等县边境地区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于1932年6月在天峨林佑屯召开党员大会,宣布右江特委的决定:成立中共黔桂边委员会和边区革命委员会,黄举平任边委书记,兼边区革委主席,黄伯尧任边委组织委员,牙美元任宣传委员,韦国英任军事委员。黔桂边委决定以天峨和罗甸县的蛮瓦为发展基础。 早在1931年1月初,红七军21师成立后,为了避开敌人锋芒,保存革命力量,坚持长期斗争,到外线去发展和壮大革命队伍,开辟新区。于是,凤山县金牙乡党支部书记,21师63团3营3连连长黄衡球奉命从凌云县转到天峨甲马昂里屯做天峨巡督队队长陈达三的转化工作。意欲化敌为友,壮大革命力量,寻求新的据点。通过各种社会关系,黄衡球顺利地率部40余人枪,进入陈达三处,并对其进行统战工作,为该队“师爷”。同年3月,在黔桂军阀全面疯狂“围剿”右江苏区之前,陈达三见形势日愈危急,既不敢再留黄衡球于本队,亦不好得罪黄衡球,遂将黄介绍到贵州罗甸县蛮瓦地方实力派人物陈绣卿处,藉以洗脱其“通共赤化”之嫌。陈绣卿,布依族,1894年生,常有几百人枪,同国民党地方当局抗衡,故多次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黄衡球经陈达三介绍,带着原部40余人和枪来到蛮瓦,陈绣卿以宾客礼待,收留该部驻扎当地。经双方接触交谈,陈绣卿认为黄衡球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颇为投缘。此后黄衡球在陈处通过细致的工作终于站稳了脚跟。 ![]() 1932年9月,右江独立师党委又派岜暮乡党支部书记、63团1营教导员韦明三携带人员和家属,越过敌人封锁线,渡过红水河,以走亲戚的方式来到蛮瓦作争取陈绣卿的转化工作。 1932年9月,中共黔桂边委书记黄举平、组织委员黄伯尧来到罗甸县蛮瓦,对陈绣卿再次进行统战工作,陈当即表示对黔桂边派来的人表示欢迎,声言只要共产党不伤害他,干什么他都不干涉,并愿双方“以朋友相处”。于是黄举平、黄伯尧、黄衡球遂在蛮瓦成立党支部,由黄举平任书记、黄伯尧、黄衡球任委员。支部成立后,黄衡球继续在陈绣卿处进行活动,黄举平、黄伯尧辗转于红水河畔,开展工作。1932年12月,黄衡球派廖庆云到凤山岜川向黄举平汇报,谈到贵州军阀毛光翔和王家烈因矛盾激烈分成两派,正在激战,建议黔桂边委党组织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开展兵运工作,希望组织多派些同志来蛮瓦。黄举平、黄世新、廖庆云等经过反复研究,权衡利弊,认为这是分化敌人、发展自己的良好时机。于是,他们安排一部分人员留守岜川据点,由黄举平率韦寿昌、黄鸿腾、廖庆云等人,化装成小商,挑着箩篓土碗,又来到蛮瓦。黄举平一面安排黄鸿腾、廖庆云等人打入王家烈部伺机策动兵变。一面对社会情况展开调查。 这期间,黄举平带着韦寿昌,以游商身份深入到八达、平初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在平初寨,黄举平结交了黄景华(其堂兄黄景兴系罗甸县龙坪联保第7保保长),认黄景华做兄弟,同黄一起下地劳动,在黄家住宿,亲如兄弟。一天黄举平、韦寿昌在进城活动的途中,被放哨的罗甸县团警盘查,这些团警以面生嫌疑黄举平是陈绣卿部的密探为由,将他扣押解送罗甸县政府关押审讯。黄举平蹲狱期间(3个月),无论敌人怎么威胁利诱,始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泄露一丝一毫的组织机密,而一口咬定自己是为了谋生到贵州做小生意的商人。在狱中,他结交了当地一名因为土地纠纷而无辜被关押的难友黄景熙,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黄举平被关押后,黔桂边委的其他同志内心十分焦急,反复研究并拟订了如何将他营救出狱的两个方案:(一)组织武装劫狱抢救;(二)申诉说理斗争。黄举平接到这两个营救方案后,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决定:不能采用第一个方案,可用第二个方案。于是黄举平按照第二个方案写申诉书,要求释放无辜。一天,罗甸县政府通知龙坪联保第7保保长黄景兴传黄景华到县政府审问。审问中,黄景华认定黄举平是其家兄弟,并竭力为他担保。黄景熙出狱后,也致力为黄举平奔走呼号,证明黄举平是商人。1933年3月,罗甸县政府因为在黄举平身上找不到任何证据,加上革命组织的多方营救和当地友人的证明和担保,黄举平始得获释。黄举平出狱后转回蛮瓦,以蛮瓦为中心,辗转于红水河畔,将革命活动从罗甸县当时的第五区(今八茂)扩展到县城第六区的罗悃、沟亭、罗妥、平亭、罗暮和第七区(今属望谟)的桑郎、昂武、渡邑、纳夜、麻山等地。 1934年春,活动在东兰西山一带的黄世新、黄唤民、杨正规、覃兴荣等,经过艰苦的斗争,西山革命形势已开始有了转机。为了进一步发展西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黄世新、黄唤民等人,派瑶族战士覃卜仁、罗卜胞专程到凌云县平乐汇报西山的革命斗争情况,并迎接黄举平回西山主持全面工作。这时黔桂边区的革命形势已有新的变化,蛮瓦支部的活动也在不断扩展。黄举平在蛮瓦把黔桂边委、边革委的一切工作,交给军事委员韦国英负责,留黄衡球在蛮瓦继续工作,自己带着一支小队伍返回到西山。黔桂边委仍以蛮瓦为革命活动中心,继续开展黔桂边区的革命斗争。蛮瓦支部作为中共黔桂边委在贵州建立的早期中共地下党支部,在领导黔桂边人民的革命斗争中曾有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为后来发生在麻山地区的各族人民反抗国民党暴政的斗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来源:州委宣传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