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思政  党史纵横
75年,铭记历史!你知道吗?抗战时期贵州有一所海军学校
发布时间: 2024-09-04     浏览次数: 12     作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2024年9月3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

在这个属于胜利者的明丽秋日里

我们

回望历史

缅怀先烈

警醒未来

为了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多彩贵州网将组织本网记者赴桐梓海军学校、镇远和平村、独山深河桥、晴隆二十四道拐、黄平旧州机场等地深入采访,即日起陆续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系列报道【铭记历史】。一起回顾那段可歌可泣的岁月,重温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的抗战精神,将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在世界海军教育史上,海军学校大多是濒海临江,鲜有置校于远离江河湖海的案例。但在中国20世纪那场关乎民族命运的抗战中,在贵州北部大山里却出现了一所海军学校:“桐梓海军学校”。

桐梓海校旧址——金家楼

  延续船政血脉 辗转抗日育人

“金家楼”是一座主体三层、局部二层的外廊式西式建筑,呈“U”字型布局,楼前是集合场和旗台。据介绍,学校前身是左宗棠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建的福州船政局。1937年9月,改名为“马尾海军学校”的福州船政局为了防止日军轰炸造成破坏,从马尾迁到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继续上课。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学校又继续向西南内地迁移。1938年6月迁往湖南湘潭,1938年10月中旬又迁到贵州桐梓,在这里开始了历经八年的“桐梓海军学校”时期。在经过多处选择之后,最终选定桐梓县城内的“金氏节孝祠”(金家楼)作为校址。

桐梓县文体旅游局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海校在桐梓期间,群贤荟萃,校风严谨,培养出大批高级海军人才

“桐梓地处交通要道,是从贵阳到重庆的必经之地,接受海军司令部的指令较为方便;‘金氏节孝祠’是一处尚未完工的私人宅邸,面积够大,租金便宜,在战时能够找到这样的建筑作为校址已经非常不容易。”桐梓海校讲解员吴思怡介绍说,在进行了必要的修缮后,尚在校的航海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轮机第五届和造舰班学生从湖南湘潭迁入桐梓“金家楼”。当年的桐梓没有足够的电力照明,学员晚上自修都是在一盏小桐油灯下复习功课,做作业。

  远离大海江河 突出战时特点

在桐梓海校陈列馆,保存有一张老照片,这是海校学生在溱溪河游泳训练时所拍摄的。当时的桐梓县城,东面是连绵起伏的大山,东山脚下,是名为“溱溪”的小河。抗战时期,溱溪河是桐梓海校的游泳课堂,海军们可以在这里苦练游泳技术。

为培养国际化海军人才,桐梓海校采用英国海军教育制度,除国文、公民课程外,所有海军专业和数理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英文教材,实施英语授课和考试。海校严格施教,择优汰劣,“航十二”届的学生淘汰率即高达48%。

海校学生学习教室

“该校在桐梓期间,群贤荟萃,校风严谨,培养出大批高级海军人才。”1997年出版的《桐梓县志》如是评价。抗战8年中,桐梓海校航海、轮机、造舰三个专业共培养了11期(班)、300多名学生。

不少学子,有的在欧洲和中国战场参加“二战”,建立功勋;有的参加收复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捍卫主权;有的担任院校教学领导和骨干,为建国初期的海洋、国防、航海、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课堂连着战场 搅动时代风云

1941年夏天,桐梓海校毕业的第一批学生,离开课堂就奔赴战场,成为抗击日寇的战士。

航七届15名毕业生被派往长江中游布雷游击队(海军第二布雷总队)及湖南布雷队参战。而此时,曾经是“葆桢队”队长的林遵已经在海军第二布雷总队担任第五大队大队长,昔日的师生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在四年的长江水雷游击战中,朱星庄在敌后布雷战斗中为国捐躯,甘敏身负重伤。

航八届17名毕业生、航十届10名毕业生大部分被派往拱卫重庆的长江“宜巴要塞区”和“巴万要塞区”的各个炮台见习服务。

不仅参加国内对日作战,桐梓海校的毕业生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参加了盟军对德国法西斯的战斗。

海校学生寝室

1943年6月,国民政府军委会考选100名海军青年军官到英美两国海军受训参战,海军学校毕业生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第一批由桐梓海校第一任训导主任周宪章带领24名军官前往英国,其中就有海校航八届毕业生葛敦华、郭成森。其中部分学员被派往英国海军舰船实习。值得注意的是,葛敦华和其他五位学员被安排在航空母舰上实习,成为中国海军最早有过航母战斗经历的先驱。

1944年6月6日,举世闻名的“诺曼底战役”开始。有20余名中国海军军官与盟军官兵一起参加了这场彪炳史册的登陆战役。其中,就有在英国皇家海军“搜索者”号航空母舰上的葛敦华;郭成森所在的“肯特”号英国巡洋舰,在海战中,击沉了德国最大的战斗舰和战斗巡洋舰。战役结束后,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乘坐“肯特”参加雅尔塔会议途中,曾专门对随舰参战的中国海军军官卢东阁和郭成森提出表扬和鼓励。这也可以看作是对桐梓海校为那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一种国际褒奖。

第二批前往英国的26名海军军官中,来自桐梓海校的学生就有11名之多。而在前往美国的49名海军军官中,也不乏桐梓海校的身影。乃至在新中国海军发展甚至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桐梓海校的影仍在延续。

1949年2月,曾在桐梓海校担任第二任训导主任,在学员中留下极好口碑的邓兆祥,率领“重庆号”巡洋舰官兵宣布起义,脱离国民党政府,后来成为人民海军副司令员;

1949年4月,曾在海军学校担任过“葆桢队”队长的林遵率领国民党第二舰队舰艇起义,后成为人民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此外,加入人民海军的还有新中国“南昌舰”首任舰长郭成森等人。

“抗战8年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岁月,桐梓海校是这浩渺长河中的一个亮点,象征着中国海军之希望及缩影。”桐梓海校毕业生、大连水产学院原院长文干感言。

“历史是永续发展的,金家楼长官师生曾对国家和海军有过极大的贡献。金家楼的历史应长存于世,以为中国海军永久的纪念。”桐梓海校航十三届学员刘达材说。

贵州桐梓金家楼

作为中国海校发展历程的唯一实物见证

将永载史册

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