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纪检监察  宣传教育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8-21     浏览次数: 304     作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基因,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独特标识。

2023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些论断,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守住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有方向导航、目标指引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会方向不偏、目标高远。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理论武器,人民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就能树立辨别错误政治立场观点的意识,增强精神力量和政治定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次,人民的精神力量是历经千锤百炼锻造的,不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在斗争中实践。只有经历过斗争的过程,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养成,才能变得足够强大和笃定。第三,新时代新征程中,更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意志,在战胜错误观点的伟大历程中,不断修炼铸造人民的精神力量。第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民头脑,就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能保证文化发展的方向,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向前发展。

    二、坚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会根深叶茂、自信自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人民自信自立的内在基础,事关国运兴衰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于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坚实的现实基础,具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当人民的文化自信愈益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便会持续迸发,并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持久动力。其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全世界高高举起了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我们今天谈对国家、社会的认同,归根结底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是中国人民精神力量培育壮大的心理基础和思想保障。

    三、守牢“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才会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一)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二)坚持把为实现人民党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创造性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继续推进文化创新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要着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文化

    四、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二是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学以致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撰稿人:匡文军                                                         审核人:易利亚